艺术思政:以文艺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

时间:2024-07-01作者:郭鸿雁浏览次数:13 设置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形态创新、载体创新、话语创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重大使命和重要支撑。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我校利用学科、师资与平台优势,针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持续推进实施艺术思政项目,不仅在青年学子群体中广受欢迎,也受到业界的关注71日,《中国艺术报》在3版“文艺评论”版头条刊发我校党委副书记张强教授的署名文章《艺术思政:以文艺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

全文转载如下:

艺术思政:以文艺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

6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走进位于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现场观摩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并再次强调了在学校中开展好思政课教育的重要意义。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形态创新、载体创新、话语创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重大使命和重要支撑。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如清华大学美育与思政融合、北师大朋辈思政、济南大学生涯教育融入思政等。西南科技大学利用学科、师资与平台优势,针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推进实施的艺术思政项目,在青年学子群体中很受欢迎,影响力不断扩大。201410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实践显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艺活动有效结合,以文艺赋能高校思政工作,以提升其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在大学生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学子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思政的逻辑意蕴

艺术蕴含着引导正确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独特育人功能,将艺术融入思政工作,不仅是文化艺术类院校的必然路径,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综合类高校的重视,相继开展实践探索。西南科技大学探索推进的艺术思政,正是以传播、阐释、创新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目的,借助艺术作品、艺术展演、艺术活动等形式,通过艺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树人,是思政教育的一种新形态。

笔者认为,从理论逻辑来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蕴含着艺术作品创作者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艺术展演者的心理、意志、情感;推进艺术思政,传递着教育者的主观目的,体现着教育者的学识、才能、智慧、品格、经验、胆识和灵感。艺术通过生动的作品来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们的思想情感;艺术的传播,通过独特的感染力,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存在。由此可见,艺术与思政工作在目标上有共同之处,在内容上有共通之点,在形式上有共振之势,艺术能够为高校思政工作赋能。

从历史逻辑来看,艺术思政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秦风·无衣》《小雅·出车》等大量作品,通过歌谣的形式对人们开展思想引导。1871年诞生的《国际歌》创造了无产阶级运用艺术激发情感、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典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运用艺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217月所作的《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就记载了用革命歌曲激励工人抗争的史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开宗明义指出会议的目的是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了《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南泥湾》等大量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在推动党领导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并获得最后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都坚持并发展了这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从实践逻辑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也十分关注文艺作品的育人功能,反复强调文艺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这些论述,为以艺术为载体开展思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具体要求。

艺术思政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开展艺术思政,就是希望借助艺术的势能,达成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效能

艺术展演是艺术思政的重要形式。在艺术展演过程中,教育者以现场表演的形式,展示诗歌朗诵、歌曲演唱、器乐演奏、舞蹈演绎、书法绘画等艺术,并通过画外音、演前介绍、演后总结等方式与人们展开现场互动,直接陈述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其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和领悟,达到隐性与显性结合、他育与自育互促的育人效果。

思政教育是艺术思政的落脚点。开展艺术思政,其根本目的在于采用艺术模式、借助艺术力量,将宏大、严肃、抽象、晦涩的理论体系,转化为细微、轻松、具象、通俗的生活化叙事,生动地、柔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时代化传播。

情感互动是艺术思政的催化剂。艺术思政的展开过程,不仅是艺术展演、艺术欣赏与艺术互动的过程,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情感互动的过程。教育者以情动人、以情导人、以情育人,受教育者在情感交流、情感内省、情感判断、情感选择过程中实现情感认同,以此达到深层次的心灵陶冶、品行培养与价值塑造目标。

艺术思政的路径拓展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笔者深刻感受到,艺术思政不是艺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在理念目标、实施主体、载体内容、方法模式上的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融合。此融合过程,需要不断创新、深入拓展实施路径,才能实现教育者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学子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巩固人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这一任重而道远的目标。三点浅见供参考:

其一,精选师资。师资作为艺术思政的教育主体,既是艺术思政的策划者、推动者,又是艺术思政的具体承担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作为承担艺术思政课的教师,一方面,必须深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真正喜欢、真心热爱、真情投入思想政治工作,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育人活动中。尤其要积极动员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参与其中,将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与艺术作品相融合,深化艺术思政叙事的具身性。另一方面,必须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艺术专长。艺术思政的教师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又要热爱艺术、具有艺术专长;既可以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遴选具有艺术特长的老师,也可以在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中选拔愿意投身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

其二,严选作品。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表征形态,艺术思政所展演的艺术作品必须要。具体包括:一是选择要精心。艺术展演承载叙事、内蕴价值,所有的作品都应是教育者精心遴选。例如,以音乐表演形式展开艺术思政,必须选择能够导人向上、引人向善的作品,既脍炙人口为人们所传唱,又具有价值内涵,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具有浓厚的叙事色彩。二是融入要精巧。巧妙地将艺术作品叙事与思想政治教育释理相结合。要选择好释理的融入时机,把握好释理的话语逻辑,掌控好释理的节奏程度,运用好释理的表达方式。要将演前介绍与演后总结提升相结合,尤其通过心得分享提升展演的精神境界。三是展示要精彩。要深刻洞察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趋势,熟练自如、饱含深情地演绎,将学生带入艺术作品的叙事情境中,置身艺术作品创设的场景,体会艺术作品蕴含的感情,领悟艺术作品所寄予的价值。

其三,优设情境。情境本质上是指环境、状态、境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具体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可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感知、体验和忘我,促进双方心灵沟通、精神交流和意义共享的可控环境。在艺术思政中,情境成为激发情感、调动情绪、培养情操的核心要素,是优化认知与体验、强化价值体认与意义构建的重要支撑。因此,一是要善用问题情境。面向学生学业、生活、心理、交往、就业等问题分门别类创设不同情境,有针对性地遴选艺术作品开展艺术思政,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中解决思想困惑,激昂斗志、正面应对、走出困境,增强获得感。二是要巧用时事情境。把学生的兴趣点和时政热点、节庆活动等相结合,不断挖掘思政内容和艺术创作的素材,打造微观艺术思政教育课程。三是要深用文化情境。深度编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情境,内植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要融入新时代的故事,借用艺术作品展演深化对文化及故事生成背景、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借助艺术作品赋能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路向。未来,各高校将不断深化艺术思政的理论研究,加快推进实践探索,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贡献力量。

作者为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报道链接:

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40701/index.htm?page=/page_3/202406/t20240630_1323896.htm&pagenum=3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