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一融双高 担当有为 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

时间:2024-05-09作者:郭鸿雁 邹高祥浏览次数:662 设置

编者按:不忘初心担使命,砥砺前行谱新篇。近年来,学校培育和创建的一批批投身一线、矢志报国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党建创新正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2024年教育部公布的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培育创建单位名单中,我校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是学校继2023年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殊荣后,再次实现零的突破也是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继2018年获批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后,在党建工作上再次扛起一面醒目的标杆旗帜。

党建引领筑根基形成鲜明非矿特色

环境与资源学院为中国建材26个地质总队培养出了70%以上的总工和总队长,被誉为“中国建材地质队长摇篮”。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扎根中国西部,深耕国家战略资源地,围绕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抗震救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形成了以非金属矿高教热土奉献西部、服务国家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学院组织完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诺日朗瀑布震后的抢救性生态修复工程等多项急难险重任务,荣获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多项荣誉,逐步形成“人人争做黄大年,全院支部学样板”的积极党建氛围。

学院党委下设10个教工党支部,10个学生党支部;现有党员345人,其中教师132人,学生213人。按专业三级联建党支部,创新支部设置,选优配强专职组织员,高质量配备“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立体式专业化打造学院党建工作队伍。学院强化党委领导,构建了党委领导,党政协同决策机制和“4+4+4”党建工作机制(健全党委领航、支部引航、党员导航、群团助航的“四位一体”党建工作体系;形成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各支部书记各尽其责的“四责协同”工作机制;充分推行“党政学群、院系组四方三级”协同管理机制),指导完善基层治理运行范式,以此把稳事业前进之“舵”。在党委领导下,学院围绕“地矿背景、非矿特色、生态贯通”的发展主线,不断强化国家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特色,利用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优势资源,成效不断凸显。

党管人才树榜样培育优秀师资力量

学院的“环境健康与矿山生态修复”教师团队,2023年获批为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是一支德才双馨的一流团队,拥有70余年的厚重积淀。团队以大师校长林祥棣院士为楷模,从耄耋专家万朴、张志呈,到花甲学者肖正学、董发勤、张志贵,再到中青年骨干代群威等一代代教授领衔,带领团队薪火传承,坚守“以开发矿业保护环境为荣”的初心,坚持“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的理念,持续打造特色环境健康、矿山/岩溶生态等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人才梯队与团队品牌。

优秀的团队来自优秀的土壤,近年来,环境与资源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努力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协调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学院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人才培育,建立服务保障体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坚持教师培养和培训并重,构建和完善点面结合、层次清晰、全阶段、多层次的教师发展体系,全面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学院积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坚持以学科发展、学生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引、用途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实现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政治过硬、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队伍,服务学校发展建设,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思想铸魂勇报国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至诚报国,成果丰硕。学院持续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在非金属矿综合利用、工业废物资源化、战略资源开发与矿山修复、钙华保育等方向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31项、授权发明专利233项;在石棉安全、九-黄灾后重建、山区乡村振兴和福岛核安全等方面为国家提供32份咨询建议,得到各级领导肯定批复。

逆流而上,勇担重任。学院临危受命,完成了世界首例钙华自然遗产地修复工程——九寨沟诺日朗瀑布震后的抢救性生态修复工程,得到了各级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包括央视在内的40余家媒体对学院进行专题报道;学院组织力量,勘查发现了亚洲最大的伟晶岩锂矿床,并攻克了锂辉石矿浮选分离的世界难题,服务于国家战略资源自立自强;学院牵头主研的防氡防辐射复合体材料,有效解决了困扰我国地下军事设施数年的防氡难题,被国家疾控中心列为应急方案。

三元融合育新人培养“红专能优”铁军

思想、精神入脑入心入行。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秉承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刚毅卓越、拼搏创新的学院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与生态贯通育人”理念,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地球系统观”融入教学全过程,探索地矿环境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构建了课程思政+红色文化熏陶+职业生涯教育融通的“三元融合”铸魂育人体系。学院创新开展“美丽中国9+N”课程思政模式,学院拥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建成省级一流精品课程/课程思政/金课10门,极大地推进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地矿文化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截至目前,学院培养了15700多名毕业生,他们中间涌现了从地矿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硬笔书法第一人”庞中华、“当代著名石油作家”李玉真、“天眼选址人”宋建波、“全国劳模”陈道前、“青年知识分子的榜样”贺纪弼(解放军总后勤部授)等一大批各行业先进典型;学院先后为中国建材地质总队全国26个地质总队培养出超过70%的总工和总队长等中坚力量,超80%的毕业生扎根西部。

“12345”高质量党建思路 构筑“环资特色大党建”新格局

重大荣誉带来重大责任。扛过“全国标杆院系”的旗帜,意味着新的征程更要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一轮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对标“新时代素质过硬的急需紧缺矿种地矿铁军”的人才培养需求,按照“人人争做黄大年,全院支部学样板”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党委领导运行机制“有引领有深度”、党委政治把关“有平台有广度”、思想政治工作“有品牌有亮度”、基层组织建设“有品牌有精度”、推动事业改革发展“有创新有高度”的特色工作机制,实现学院党建和事业发展“一融双高”。

围绕“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工作,学院党委凝练并形成了“12345”党建工作思路:坚持1个理念、2个抓手、3个融入、发挥4个作用、推动5大工程。即,坚持“聚焦主线,聚力党建,实现一融双高”1个基本理念;抓牢用好“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字号招牌,形成“党建+”合力;始终将党的建设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入四川省重大决策部署,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党委政治核心、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和民主党派自觉自为4个作用;推进“党建领航、铸魂强师、夯基固本、鸿鹄成才、汇川助力”5大工程建设,着力构筑“环资特色大党建”工作新格局。学院领导班子表示,将严格对照标杆院系建设“五个到位”,实施5大工程,“正风貌、厘主线、塑名片”,通过两年创建,打造“五个标杆”,带领所属党支部普遍实现“七个有力”(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带领全院上下牢记地矿初心,重振地矿传统,推动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把学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雷普凡 编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