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专业委员会2023学术年会在我校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科技大学承办,信息工程学院协办,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高校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参会。信息工程学院100余名师生参加会议,聆听学术报告。
大会开幕式上,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穆刚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希望大家充分交流科学思想,探讨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发展趋势,分享科学研究成果,集思广益学术观点,共同提高学术水平;同时,对西南科技大学及信息工程院工作人员为本次会议的精心筹备表示感谢。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组织人事部主任王振涛简述了电工技术学会基本情况。
校长黄琦代表学校向参会专家、教授和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衷心感谢大家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站在更高的起点大力推动产学研交流,深化校企合作,为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支撑引领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更大贡献。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蒲天骄教授,清华大学吴文传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余涛教授,浙江大学杨强教授、万灿教授5位专家分别分享其团队在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
蒲天骄教授以“电力物联网智能应用技术”为题,提出数字电力系统发展面临的两个科学难题,并分享了其团队为解决问题在“电网状态多参量精准感知技术”“高并发接入与海量数据管理技术”“数据机理融合建模方法”“源网荷储自主智能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吴文传教授在题为“主动配电网智能调控:协同、安全、抗差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报告中,就强化学习理论在“协同”“安全”和“抗差”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作了分享,引申出“协同强化学习”“安全强化学习”和“抗差强化学习”。
余涛教授的学术报告题为“新型电力系统可解释智能方法与应用”,以电力系统智能化进程和可解释机器学习为背景,引出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化进程中的可解释需求;并从通用知识角度,阐述了深度学习可解释方法、深度强化学习的可解释分析,进而分享了团队在电力系统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
杨强教授作了题为“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综合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案例”的学术报告。报告立足国家能源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聚焦“基础设施多网融合数字赋能”,围绕物理安全、网络安全、运行安全等综合安全挑战,分享了所在团队在电力设备运维、关基安全防护、供能安全保障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学术成果。
万灿教授的学术报告题为“数模融合驱动的新能源功率概率预测与电力系统不确定性研究”。报告展示了其团队近年来利用机器学习、集成机器学习、非参数概率等方法在新能源功率概率预测、新能源电力系统概率最优潮流及新能源电力系统优化运行决策方面取得的前沿成果及落地应用案例。
本次年会的学术报告既有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又有典型的、可靠的电力工程应用实例,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通过承办会议,让更多业内人士深入了解了西南科技大学,了解了信息工程学院,对于扩大学校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促进信息工程学院在电气、控制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间,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专委会工作会议在学校召开。
(王丽明 编辑)(信息工程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