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部 薪火传承 炼成“国家队” ——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西南科大“环境健康与矿山生态修复”教师团队

时间:2023-09-13作者: 郭鸿雁/文 张航/封面制图浏览次数:2456 设置

8月31日,教育部发布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选名单中,我校董发勤教授带领的“环境健康与矿山生态修复”教师团队获得宝贵一席,在学校本科办学45周年和教育体制改革30周年、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之际,为学校的荣誉榜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团队在37年坚守环资一线的董发勤教授带领下,赓续拼搏创新的团队精神,扎根西部,至诚报国,潜心科研育人,有力支撑了学校地矿环材核等学科的融合发展。他们深耕非金属矿战略资源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将学校70余年积淀的非金属矿与其他优势学科相结合,在环境健康与矿山生态修复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产出了一大批原创性重要成果。该团队经验和模式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在向教育部报送的申报材料上,写着对西南科大“环境健康与矿山生态修复”教师团队的如此评语。

至诚报国甘于奉献 执着坚守薪火传承

这是一支有着70余年厚重积淀的团队,她的历史,与西南科大同龄;她的历程,与学校发展同频;她的追求,与祖国和时代始终同向……

从终生献身非金属矿研究与祖国教育事业、创造了西南科大多个“奇迹”、年逾九旬依然不休的万朴教授,到中国著名爆破专家张志呈教授,再到37年始终坚守环境资源一线的董发勤教授,他们带领一代又一代骨干教师,扎根中国西部,深耕非金属矿战略资源地,围绕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抗震救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以非金属矿高教热土奉献西部、服务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拼搏创新的团队精神,有力支撑了地质、矿物、环境、材料、核等交叉学科的建设与融合发展。

团队以大师科学家、西南科大首任校长林祥棣院士为楷模,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怀大我,至诚报国,甘于奉献。团队成员们以赤诚、奉献、仁爱之心,培养有奋斗精神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几十年来,团队培养出了全国约70%的建材地质总队大队长或总工。佼佼者不断涌现,如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所长钟武律;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杰出企业家、四川里伍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道前;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玻纤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军……团队获全国总工会职工创新和四川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等3次,董发勤获国家、省部级人才和劳模等称号12次,邓建军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徐春霞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16人次获省市级“师德标兵”等荣誉。

三元融合铸魂育人 五际协同培育栋梁

团队依托省一流学科和国重专业,将“全员思政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红色文化熏陶”三元有机融合,增强学生报效祖国、扎根西部的信念和决心。他们构建了“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全员思政教育体系,形成立德树人有机整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式,提升大学生价值实现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通过“两弹一星”精神、三线建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红色文化熏陶,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近10年来,学校环境资源类毕业生,扎根西部的达到80%。

在育人过程中,团队将“两山论”“地球系统观”“绿色低碳”“全生命周期理论”等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提升了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学科专业认知与能力,产生了新的学科方向、新型课程,促进了学科专业改造升级。

董发勤教授(右)与代群威教授(左)现场勘测钙华情况 

多年来,团队持续探索和完善专业、学科、校际、校企、校所“五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团队支撑了国家一流专业、特色专业6个,其中的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为全国最早设立的国防紧缺特色专业;支撑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与思政课程10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基地7个。近5年来,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7项,董发勤牵头的《根植两山论面向西部培养地矿环境类复合人才》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成员王卫红带领的课程团队获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参加全国省市教学比赛获奖12人次,获得教学名师称号省级6人次、市/校级50余人次。团队共出版含规划教材和专著30余本,建成全国唯一的非金属矿专业完整的教材体系并获全国建材系统一等奖。近5年来指导学生获国/省奖学金120余人次,在NC等期刊发表论文215篇,参加挑战杯等国/省科创项目91项,获奖280余人次。

聚焦国家战略资源安全  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复杂含铀废水深度净化及资源回用关键技术”“世界自然遗产地钙华演化规律与震后主景区生态修复保育技术”“铀、镉污染的生态评价及生物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锂辉石矿高效组合捕收剂开发及其强化浮选分离技术与应用”……团队针对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发挥特色专业优势,致力科研攻关,近5年承担国家项目47项。在非金属矿综合利用、工业废物资源化、战略资源开发与矿山修复、核生物效应、钙华保育等方向成果显著,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9项,专利181项;在NC等发表论文380余篇。同时,团队在石棉安全、九-黄灾后重建、乡村振兴和福岛核安全等方面,先后为国家提供十余份咨询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批复。团队开发的磷石膏高值利用、复杂含铀废水处理、锂矿资源开发等成套技术,解决了锂辉石矿浮选分离的世界难题,服务于国家战略资源自立自强、环境生态高质量发展;九寨沟诺日朗瀑布震后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世界范例,世界钙华联盟、钙华展览馆等相关机构/基地,引领了世界钙华研究和文旅建设新方向。

袁道先院士(前排右一)到西南科技大学钙华展览馆指导团队建设 

团队围绕柴达木和四川盆地、松潘裂谷带的紧缺资源和新型能源,高寒脆弱生态带和高山峡谷的生态保护等方面,以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方式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技术转移,有力解决了区域发展和企业技术需求困境,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亿元。70余人次参加“科技扶贫万里行”,获团中央“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称号。

 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开展服务370人次,科普宣讲受众上万人次。瞄准国际资源大循环,团队支撑建立省部级国际合作基地3个,5年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近200人次,指导留学生40余名。董发勤牵头成立了中国非金属矿专委会,出任全国教指委委员、国际联盟理事长、省教指委主任等职,团队20余人次分别担任类似学术职务。

不忘初心凝练特色  锻造品牌建强团队

团队坚守以“开发矿业、保护环境”为荣的初心,依靠党建领团队,持续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勇担国家急难险重任务。团队强化带头人作用,建立了传帮带机制,积极施行“蛹蝶计划”“人才托举工程”,先后获得首批青城计划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群体2个,培养国家/省部级人才26人次,成为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等博士点学科的核心支撑力量,同时也为国防重点特色紧缺专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团队依据平台和学科方向规划发展路径,董发勤担任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主任,16人在省部级以上平台任职,国家学/协会任职110余人次。团队牵头组织WAT、ICAM等重要学术会议18次,已成为国内环境资源、生物生态的西部主力。

团队构建起步于学校非金属矿传统学科专业,历经40余年学科交融式发展,遵照“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理念,形成和持续打造非金属矿资源、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浅表矿山生态修复、岩溶钙华科学保育等具有世界级技术水平的人才梯队与成果,锻造了自己的特色品牌。

新时代新征程,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以后,“环境健康与矿山生态修复”教师团队全体成员更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们将继续秉持初心,在“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精神引领下,砥砺前行,不断擦亮“非金属矿”金字招牌,创造不负“国家队”称号的崭新成绩!

(蒋道平 编辑)



返回原图
/